·海派画家:姜建忠·
姜建忠(1957-),上海人。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上海美术学院)艺术造型部主任、油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83-1985年任北京总政歌舞团舞美设计,1986年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至今,创办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并已成功举办两届全国邀请展。代表作品有《江南制造局》组画、《解读戴安·阿勃兹》系列、《泰戈尔与徐志摩》、《岁月·人》系列等。
《静物》
《静物》
《沐恩堂》
《肖像》
姜建忠,是一个极其讲究艺术趣味和精神气质的画家。
在一个充满喧嚣和骚动,推崇时尚和速度,艺术像浮光掠影的时代,建忠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总是带着一种沉默而顽强的抗拒以及温和而不动生色的反叛行为。他的作品,从来就不是喂给小布尔乔亚的午后甜点,尽管他的人物出现都衣冠楚楚。
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家处理人物时的态度,他既没有嬉皮士式玩世不恭的狂野热嘲,也没有雅皮士养尊处优的漠然冷嘲,更没有流氓痞子般的胡来。他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愤世嫉俗变成了思想的穿透,又把思想的穿透转化成为一种感性的艺术的呈现。他像一个学者,依仗来自书斋和书本养得的静气,冷静而谨慎地与对象保持着清醒适合的距离,用外科手术刀般的画笔精细确切地解剖着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一切诚如画家自己所说:“绘画是要靠一种文化来滋养的。离开了文化这一片生态,所谓的才气迟早会耗尽。”
从思想的维度看油画家姜建忠,他的身上有着一以贯之的强烈的文化精英气息。文化精英,是当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知识分子自嘲、定位的社会角色。在一个修饰被极度夸张的、顶级形容词一地鸡毛的时代里,可以斗胆地说,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精英中,很少能碰到几个真正洋溢着人文热情,自觉地站在时代前沿作深度思考的精神探索者,而他却在尝试!
建忠是现今画坛为数越来越少的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他的心气很高。他耐得寂寞,也曾经寂寞。
——摘自《独自行走:读姜建忠油画》|毛时安
《人体》
《梦中人》
《陈中肖像》
《孤灯》
姜建忠的油画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个人化倾向,他的理性精神是一种对自我的审视与选择,尤其是对自我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的审视,因此,他的艺术具有透过内省而向外泛化的意义……
从这个视角来看,姜建忠为架上绘画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不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架上绘画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可能性,而是作为一种个人的选择,来寻找可能已经失落的价值。姜建忠的艺术犹如一个当代的寓言,以对历史的思考和艺术的个人话语方式,暗示了他的生存方式以及对当代文明的态度。
——摘自《论姜建忠作品》|易英
《自恋者》NO.2
《西班牙男孩》NO.2
《站立的男人》No.2 180cm×90cm 布面油画
姜建忠擅于思辨,长于研究,他历时两年多创作出历史油画《江南制造局》,最终脱颖而出。以姜建忠等为代表的新时代海派油画家及其作品,为当代油画创作与油画教育树立了一个跨时代的标杆。
……
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学院派依然存在,它的生命力可以持续长久地存在。这幅作品传承了海派样式的学院派经典艺术标准,并且在当下开启一个转折点,在传承的同时亦展开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对经典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标准。姜建忠这幅画所创立的标准对于将来美术学院的油画教育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目前体制下的油画艺术的发展,甚至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这个标准正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也因此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准则,将促使美院教学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风格和思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促进中西绘画艺术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的沟通、交流与对话。
——摘自《从<占领总统府>到<江南制造局>:上海主题创作油画思考》|汪大伟
《阳光男孩》No.3 60cm×50cm 布面油画
《小青鸟》No.2 140cm×110cm 布面油画
《岁月·人》No.1 150cm×155cm 布面油画
《岁月·人》No.2 150cm×155cm 布面油画
对照历史,姜建忠的《江南制造局》的创新点在于,在保留学院派对做学问专注的同时,超越其历史画的传统模式,打破那种以故事性、叙述性为基础的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因为这种限于瞬间的统一性有时也不免抑制了思想内涵的拓展。那么画家借鉴什么手段来实现超越呢?他希望《江南制造局》比较完整地体现洋务运动中的一个历史过程,因此打算体现一种时间的延续性。首先,他利用传统的三联画形式,以三个画面给历史以一定的时空的延展。不过这三个画面不是展现特定故事相互联系的三个情节,而是三个观看的角度:中间那幅是舰船背景下历史人物团队式的“合影”;左边那幅是车间的“制造”现场;右边那幅是办公室的“管理、设计”现场。他不再效法传统历史画以故事为依据,使画面定格于特定时空的一刹那,而借助重叠和延续的手法,使这段历史绵延于时间的长链上,时间的跨度大致从1865年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开始至辛亥革命前后。画家通过阅读文献和实物考据,把这一时间段的人物、服饰、厂房、机器、枪炮、桌椅等道具糅合于一个画面。如中间那幅,以船坞为地点,军舰为背景,将枪炮和器械以及航海灯标等布置在一起,将人物以视察合影的形式典型地集中起来。人物身份具有代表性,不过人物不是特指,不作肖像性刻画,而是泛指,从而避开特定时刻的记录,避开某一具体的历史情节,以求通过同时性(the simultaneous)的手法,获得较为宽广的时空,给画面以更丰富的内涵。
——摘自《兼容并蓄的中和之美:姜建忠的<江南制造局>》|潘耀昌
《江南制造局》(三联画之二) 布面油画 2011
《两个试点》 140×110cm 布面油画 2016
《解读戴安·阿勃兹》NO.6 布面油画 2017
《解读戴安·阿勃兹》No.7 170×130cm 布面油画 2017
姜建忠生长在江南,求学在北方,这个经历对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存在着明显影响的,画家是当代“海派”艺术家中少数具有北方背景和受其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北之沉雄,南之秀婉”,这是历史评价南北两宗画派的名言。
由于姜建忠艺术的北方背景和文与质并重的特征,遂使他的艺术在美学品格上具有崇高、静穆、古雅的意味,这些美学因素无论在其静物主题和人物主题作品中都透露出来了,应该说这种超越了地域规范的美学品格是十分可贵的、难得的。
——摘自《姜建忠油画的品格和精神》|邓平祥
《解读戴安·阿勃兹》No.8 170×130cm 布面油画 2017
《德国乡村印象》 73×60cm 布面油画 2018
《柏柏尔人的村道》 65×53cm 布面油画 2018
《摩洛哥的山道》 60×70cm 布面油画 2018
“让绘画回到绘画中去!”这是上海油画家姜建忠在他领衔创建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时提出的一个颇带“宣言”意味的口号。这句话与工作室的名字“具象实验”构成了一种非常明确的实践指向。“让绘画回到绘画中去”,言下之意:绘画已经不在绘画那里,绘画已经偏离绘画。而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很多,概而言之是中国的现当代绘画长时间以来被各种意识形态、观念所左右,被权力与资本绑架,被贴上各种前卫或保守的标签,绘画变成了意识形态和观念的附庸。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对于绘画自性的研究和探索反被遮蔽、忽视了。所以绘画应该恢复本来的面目,应该在自己特有的领域里耕耘发掘。
——摘自《关于绘画的“欲”与“爱”》|江梅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